这几天似乎变得很敏感,或许真像有些人说的:“男人每个人也会有那么几天心烦意乱的时候”。 于是就找点其他事来做,免得胡思乱想。对于消遣时间来说,打游戏恐怕是男生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了。玩了几把王者荣耀之后,就有点不是很想玩了,然后开始找有意义的影视剧看,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,结果发现早已没了看下去的耐心了。电影也没找到自己想看的。至于耐心这个东西,一个很抽象的存在,为什么“我”会变得越来越没耐心了呢? 针对这块我还真的仔细思考了下,是近几年短视频的盛行对这个社会造成的追求快速,浮躁的现象的加剧。十几秒的快乐,远比花一两个小时,或者一两天来的快速而直接,长此以往,就这种短时而表面的快感趋之若鹜,丧失了对深度快乐的追求。
然后我就卸载了抖音,不知道能撑多久又会下载回来,但是起码这会儿,它被删掉了。打算好好读点文字,静静心。不得不提一句,iPad 看书远比捧着个手机来的舒服,字体大,字幅广,心情也好(可千万别躺着看,因为躺着看的话不一会儿就会变得贼困)。《此情可待成追忆: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》,刚开始的篇幅就像是一团裹脚布,让我甚是疑惑。前几章的篇幅锁使用的表述形式真不像是给自己看的日记。1930 年科考,难度多么多么大,但是作者依旧拿到了清华北大的 offer,类似的描述就光这两大章,出现了不知道多少次了。即便是这事儿真的很难,记述个一两遍不就够了,不至于每每日次进行强调,况且真的是给“自己”看的话,不需要这种背景解说。后面的章节倒是像“日记”了,最起码读着没了前面那种“自负”跃然纸上的感觉。不得不说,这人一旦是出名了,就一定会被人刷上奇幻的色彩,扑朔迷离的加以美化。我没咋了解过季羡林,以及他有什么成就,所以我就不过多发表自己的看法了,就事论事,单单谈了下这种社会现状而已。
《假性亲密关系》还在读,第一章中有这么一段话,觉得不错,摘录如下:
似乎当两个人经历了这些过程,关系自然会变得十分亲密。可事实上,合乎普世价值观的仪式并不能保障深入持续的亲密感。正真的亲密,是由两个人关系的质量、感情的联结、沟通的深度以及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来决定的。
这倒是不禁让我有一点疑惑,如果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是假性的,那为什么还要合力构造这一段 “亲密关系”呢?必要性又是什么。书中解释了一大通,大概的意思是人本身并不真正了解自己,了解对方,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等因素,很多亲密关系很早就停止了成长,伴侣之间为了避免矛盾,谨慎地回避着一些重要或者敏感话题。两个人对彼此的了、接纳和信任并没有随着交往时间渐长而增多,相处也仅仅依赖于习惯、义务和责任。
然后关于面对问题,解决这种问题,书中原文摘录如下:
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重视建设高质量的关系。…需要有效的沟通、理智的探讨和积极的表达,共同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。重视关系意味着无论多忙,两个人也会安排时间,专注于让关系成长的事情。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坦诚的基础上的,不合适、不喜欢的话,不要忽视,因为迟早要面对。世界上或许没有绝对合适的关系,两个人共同努力建立的亲密和信任,才是求同存异的基础。
还没看完,看到这部分给我个人的感觉依旧是 “沟通”, 两个人在一起或者和假人在一起,靠的不是一个血缘关系,一个名分就绑在一起的。一直以来,亲密关系给我的印象就是:独立,平等,“丝连”? 首先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肯定是平等关系,如果爱的天平哪天开始不平等了,势必在将来某一天,出现 crash。也就是你不能啥事都依我,我也不能啥事都按你说的来,原则性问题,一定要慎重对待。然后是独立,这点我做的还不好,我的人生经历不长,却让我养成了不是那么自信的性格,偶尔总会胡思乱想。对于亲密关系来说,亲密必然不是一个“物体”,而是多个“物体”的交融。“多个”这一量词,已经体现出了“独立”的色彩。回到最开始那个 keyword – 沟通。 其实我感觉这已经不单单限于“亲密关系”了,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误会是缺乏沟通导致的!不管发生了什么事,一定要好好和对方说明才是。
爱了,不爱了,远比藏着掖着好。
杂言杂语,瞎写一通。